“关注”我,更多精彩抢先看
实战中的武器总能让历史书感到羞愧,它能让一些无比复杂的技术理论,转化为直接的伤亡统计和精准的火力覆盖。图-95轰炸机,北约称之为熊的大家伙,在某个寒冷的清晨,让乌克兰的天空变得不再安静。这款几乎落伍的涡桨发动机战略轰炸机,却在俄乌战场上狠狠地甩掉了一些人对其“过时”的标签。四架图-95从俄罗斯恩格斯基地起飞,飞抵乌克兰上空进行战略性打击,直接在地图上划出了战机看不见的影踪。有人说这场突袭的精准度让乌克兰成为噤声的观众,俄罗斯用图-95的性能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做武器的冷酷效率。
曾几何时人们嘲笑图-95看起来像从博物馆里拉出来的老式轰炸机。它的涡桨发动机依旧昭示着高噪音与较慢的飞行速度,基本不敢深入敌方领空。但仅凭俄罗斯境内的操作,这款老兵却在乌克兰全境上空划出一条条具有火力致命性的曲线。而这架飞机的突然活跃也再次引发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中国的轰-6,能否达到这样的覆盖能力?
分析俄乌战争中图-95的战果,核心之处恐怕不在战机本身,而在它以巡航导弹撬动现代战场的能力上。图-95足以携带11000千克的武器——甚至在极限条件下可达25000千克。再加上其携带的“RK-55”巡航导弹可以达到3000公里的最大射程,这些数据揉捏在一起,就构成了一种反复强调的地缘压制力。乌克兰的东西直径不过1,316公里,南北更短——对于图-95来说,绝对是一个轻松到有些羞怯的覆盖范围。而这次事件也将俄罗斯的战略战机给世界狠狠曝光了一把。被唤作“熊”的图-95好像找到了一个新猎场,用一场夜袭将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彻底打成失灵。
但有人开始转向另一个问题中国的轰-6如何与图-95一争高下呢?轰-6,这个早期发展只不过是苏联图-16的“影子生物”,似乎从来未曾登顶过战略轰炸之巅。毕竟相比图-95,中国在轰-6的发展上走了不少弯路。这种老旧战机已经不是那个上世纪朴素的模样了。经过十几轮的现代化升级,它开始显出本来面目,也许早已变得内外皆无可挑剔。换句话说,当下的轰-6系列,同样具备一定程度的远程打击能力和战略威慑力。在航程和武器搭载能力上,特别是现代化战争所需要的电子战和隐身作战性能上,轰-6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。
我们可以回到目前航空技术自豪的轰-6K和轰-6N身上寻找答案,尤其是轰-6N,它的设计上更释放了中国的现代化愿望。这款战机理论航程已经接近了7000公里,虽然从数据上距离图-95的15000公里还有不小的差距,但别忽视它的作战体系。中国在轰炸机上搭载的巡航导弹技术已经领先于俄罗斯,特别是具备超远射程的导弹武器多多少少补足了轰-6在飞机载重量上的短板。这是不是意味着轰-6可以以不同的打法完成乌克兰全境覆盖呢?答案可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“能或者不能”。
从某个角度轰-6虽然在传统意义上稍显体量不足,但在隐身性能的改装上却显得更为成熟。与图-95需要依赖本土发射导弹的“安全感”不同,轰-6的突防能力可以让其更从容地进入敌方领空。尤其在近年军事技术的快速升级中,轰-6的电子战能力既能让它成为“标记激光”的发射平台,也能让其躲掉意外哑火的防空导弹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为轰-6搭载的大量现代制导武器足以弥补其载弹量上的劣势。比如那些射程超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,似乎能够轻松铺满战场,将激光逆反变成战机怒吼般的导弹暴发。
但相比图-95的霸道覆盖,轰-6仍然显露了某种战术短板。它并没有如图-95一样的巡航悠长之姿,轰-6的航程仅支持7000公里,相级比较而言,它可能需要提前抵达战场投送范围,这就可能面临更多未知攻击区域。不过话又说回来,随着中国不断突破航程的研发限制,类似的短板理论上是迟早会被弥补掉的。
而其实想要谈论图-95和轰-6的问题,从来不是单纯想验证什么“飞机能力”。是俄罗斯需要这样一款带着年代感出手的战略战机,而中国已经迈出了刷新飞机作战思路的决心。投入空军的一切资源目标,早已从单纯的航空运输变成复合战争——现代战争不靠一架飞机制胜,而是靠战机的参与在整个作战网络上完成精妙操作。
有人说,图-95是俄乌战场的幽灵,而中国轰-6可能已经是未来战争的隐身者。